热门搜索: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400-886-0537
山东矿安机电皮带综保有限公司 你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型储能和氢能:当好绿色转型“开路先锋”

新型储能和氢能:当好绿色转型“开路先锋”

标签: 绿色转型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顺利收官,《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新鲜出炉。在部署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报...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顺利收官,《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新鲜出炉。在部署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报告》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其中“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被列入任务具体细分领域。

此外“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亦被纳入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能耗强度量化目标不仅重申了政府层面“以能耗约束倒逼绿色转型”的坚定政策取向,更进一步彰显了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对用能、可再生能源替代和绿色低碳转型的迫切需求。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仍旧刻不容缓。”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相关专家认为,其中,《报告》首次提出要发展“新型储能”和“前沿新兴氢能”,将为2024年引领能源绿色转型培育一对“开路先锋”,加速我国奔向“双碳”目标“脚下生风”。

新型储能:政策“沃土”日渐养成

谈及新型储能,就要先说抽水蓄能。作为在世界范围有着上百年发展历史的储能方式,抽水蓄能装机规模在全球电力系统储能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已建规模4579万千瓦,位居世界首位。按照既定目标,到2027年,我国抽水蓄能电站投运规模将达8000万千瓦以上。

国家能源局将新型储能定义为“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项目”。目前,新型储能所包括的技术类型众多,按照能量存储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物理储能和化学储能两大类。物理储能主要包括压缩空气、飞轮储能、重力储能、相变储能等;化学储能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矾液流电池、铁铬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以及氢(氨)储能等。

“储能技术包括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结合应用,是实现未来新能源大规模应用的重要手段。”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倒逼下,电力系统加速推动清洁低碳化绿色转型是不可逆的趋势。其间,积极发展新型储能当属“上上策”。

与兼具“调峰、填谷、调频、调相”特征且被公认最成熟、度电成本最低的抽水蓄能相比,新型储能显然任重道远,但发展条件日渐成熟。

“十四五”以来,国家持续出台《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新型能源相关政策,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储能。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出台了新型储能专项规划、实施方案或指导意见。

“新型储能在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着显著作用。”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亚栋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有效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至关重要,“要让绿色能源广泛用于发电,从而减少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消耗。”

这就需要进一步凸显新型储能的重要作用。“储能,就是把太阳能等一切可利用能源,尤其是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收集储存起来,按需备用。”李亚栋表示,储能的本质是能源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这需要实现储能手段的灵活多样。

“新型储能比如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具有配置灵活、建设周期短、应用场景多元化等特点。”林伯强认为,提速布局新型储能发展利好与传统储能技术形成互补,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新型储能已经在2023年走过了迅速发展的一年。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较2022年年底增长超过260%,是“十三五”末装机规模的近10倍。

氢能:产业发展提速驶入快车道

针对氢能发展的鼓励,《报告》附加了“前沿新兴”字眼,更加凸显了其在未来能源格局中的潜在特殊地位。

市场普遍认为,2024年,氢能产业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包括制氢、储氢、输氢、用氢等环节,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截至目前,氢能尚未实质性纳入我国“能源”体系当中,氢能基础设施发展仍未摆脱相对滞后的局面。

对此,力促氢能产业提档升级,政策层面已然有所动作,“先谋后动”意味十足。

根据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近日印发的《2024年能源行业标准计划立项指南》,新型储能、氢能一并入列“2024年能源行业标准计划立项重点方向”。其中对氢能相关标准重点方向,明确了包括基础与安全、氢制备、氢储存和输运、氢加注、燃料电池等氢能应用。

以氢燃料电池为例,作为新能源汽车动力源的选择之一,长期备受一众海内外车企垂青,但受制于标准不一以及技术应用成熟度尚具提升空间的影响,前景应用仍存在争论。

“燃料电池研发的提速正在成为全球各地氢能产业破题的重要领域。”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商会常务副理事长苏晖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氢燃料电池必须先解决安全使用问题,否则将难以跨过进一步商用的“门槛”,“促进氢能源动力未来发展,亟待通过具体行业进行引领,新能源汽车产业备受瞩目。”

再将目光回归到氢能产业的宏观层面。现阶段,其“规划大于实际应用”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核心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和兼顾氢能开发利用的经济性与安全性。

“当前仍需要通过政策不断引导,并通过市场挖掘潜在应用场景,一并推动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林伯强认为,氢能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面临诸如产业规模小、应用领域单一、产业链条不连续、关键技术水平不高、产业链缺乏经济性等问题。因此,尽管氢能领域投资热情高涨,但要实现大规模产业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024年,氢能产业迎来了极为难得的重要发展机遇期,政府层面进一步明确任务布局,或将对相关产业链条带来不可小觑的促进动能。作为一种配合大规模风电光伏发展的清洁能源,氢能早已在我国能源格局中肩负起“未来新能源系统重要组成”的使命。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我国首个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氢能被明确了“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等三大战略定位。

宏伟蓝图绘就之下,前景亦十分光明。根据国家能源局最新发布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所称,2045年至2060年期间,新能源将逐步成为发电量结构主体电源,电能与氢能等二次能源也将实现深度融合利用。